马尾藻属,隶属于褐藻门、墨角藻目、马尾藻科,由瑞典藻类学家C.Agardh建立。目前,全世界约有260多种、广泛地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,在我国据记载有100多种。生长在低潮带石沼中或潮下带2米~3米水深处的岩石上,或中、低潮带石沼中。广泛分布于暖水和温水海域,特别是印度-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。我国是马尾藻主要产地之一,有六十种。盛产于广东和广西沿海,尤其是海南岛与洲岛和涠洲岛。
马尾藻种类繁多,有的种类由于地区、环境或年龄的不同,常常产生外部形态上的变异,甚至同一株藻体的上部和下部的形态就可以相差很多。因此,某些马尾藻藻体的不同部分很容易被分别定名为数种至十数种之多,由此在马尾藻的分类上同种异名、同名异种的现象较为普遍。今天我们详细介绍下其中的7个马尾藻科种类。
其中6种马尾藻属(Sargassum C.Agardh),1种羊栖菜属(Hizikia0kamura)。
马尾藻属的特征藻体大型,可明显地分为“根”、“茎”、叶和气囊四个部分。“根”即固着器,有盘状、圆锥状、裂瓣状和假根状等。“茎”又分为主干、主枝、侧枝和小枝。主干短,一般只数厘米以内;主枝长而及顶,呈圆柱状、扁压或三棱形;侧枝和小枝分别自主枝和侧枝的两侧或四周互生。叶扁平,全缘或被齿。气囊球形或圆柱状,从叶腋长出,顶圆或具小突起或冠叶。马尾藻藻体是一种双相的孢子体,成熟时经过减数分裂直接产生精子和卵,无独立的配子体阶段。精子囊和卵囊生长在生殖托的生殖窝内。生殖托呈圆柱状、圆柱状分叉或扁平叶状。藻体有雌雄异株、雌雄同株异托、雌雄同托异窝和雌雄同窝等不同类型。
我们今天介绍的是以下七种,铜藻,鼠尾藻,瓦氏马尾藻,海黍子,裂叶马尾藻,半叶马尾藻中国变种,羊栖菜。
一、铜藻
体黄褐色,高300-700mm,可达3.5m。固着器裂瓣状。主干短,10-15mm。主枝圆柱状,具3-5条纵走的浅沟,向四周互生侧枝,主枝基部的叶稍有反曲。初生叶纺缍形,只在幼期出现,边缘具细密的小齿。次生叶长40-50mm,边缘深裂形成犬牙状锯齿,叶中肋明显,并在近顶端下方消失。气囊圆柱状,长10mm,气囊柄长2-3mm,气囊顶端冠叶呈羽状、具中肋(图1)。藻体雌雄异株。生殖托单条圆柱状,下部急缩为一短柄,生自侧枝或小枝的叶腋。雌生殖托短,头钝,长度约15-20mm,托柄长约2mm;雄生殖托长20mm,可达60mm,托柄长1-1.5mm,顶尖。生殖托横切面观,表皮细胞亚方形,着生于侧丝的顶端;卵囊椭圆或梨形。
二、鼠尾藻
体褐色,高400-600mm,可达1.4m以上。固着器盘状,多年生时为裂瓣状,主干短,长约10mm。主枝4-6条圆柱状,每条主枝上有4-5条纵走的浅沟。叶短,密集于主枝上,初生叶鳞片状,次生叶细针状、披针形或纺缍形。气囊纺缍形,顶尖,由针状叶中部膨大、髓部中空形成。成熟的鼠尾藻个体常具侧枝(图2)。藻体雌雄异株。生殖托单条圆柱状,雌托长4-5mm,托柄长约1mm;雄托长6-8mm,稍细于雌托。生殖托横切面观表皮细胞长方形,精子囊长囊状,着生于侧丝基部两面三刀侧,卵囊椭圆或梨形。
三、瓦氏马尾藻
体褐绿色,高600-900mm。固着器盘状。主干圆柱状,长10-15mm,直径3-5mm。主枝2-3条,扁平无刺。侧枝扁平,互生,与主枝在一个平面上。初生叶扁球状,2-3个,生在主干上端,长12mm,宽7mm,厚2-3mm,有时初生叶顶部或两侧生有小叶。基部次生叶披针形,边缘无齿;上部次生叶长披针形,顶钝,叶缘具小锯齿,中肋明显、及顶。气囊球状,径3-6mm,具一细长柄(图3)。藻体雌雄异株。生殖托圆柱状,2-4回叉状分枝,雄托分枝长2-5mm,末端可达10mm,雌托分枝短而密,为1mm。生殖托横切面观表皮细胞长方形。精子囊较大,生长在侧丝基部两侧,卵囊椭圆形。
更多内容我们下篇继续给大家介绍--